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分享】第二語言學習是否會干擾母語學習?


<GARY  1 Jahr 3 Monate Karten spielen zu Hause>


文章來源擷取: 師德文教 作者:陳錦芬 


雙語學習的腦部發展


    我們先從較早之前的研究來說明腦部的語言機制。19世紀初,腦理學家透過檢驗受創的腦部,發現人類任何特殊的行為分別由不同的腦部部位來司掌,語言發展也不例外。Dax在1836年首度提出左腦支配論(left-hemisphere dominance for language),因為他發現失語症的病人都是左腦受傷的病人(引述自Kolb & Whishaw, 1980)。Ribot 和Pitres 進而針對會說雙語或多語的失語症病患做研究,發現這些病患在受傷之後,其中一種語言會喪失的比另一種語言嚴重,而且受傷過語言能力無法回到從前的語言程度。Robit 則發現嬰兒時期所學的語言深深嵌入學習者的記憶力中,比後來才學的第二語言不容易受到腦部受傷的影響。

Pitres 則發現腦部受傷前,病患最熟悉的語言最不容易受損(不一定是母語,例如台灣的孩童母語可能是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但是他們最熟悉的語言可能是國語),也比較容易完全復原。此外Genesee (1978) 針對「法—英的雙語學習者」的實驗與Kotik (1980) 針對「波蘭—俄語的雙語學習」的實驗,都發現:學齡前已習得第二語言的學習者是利用左腦在學習(與母語習得使用同一個腦部部位在學習),而十二歲以後才學會的第二語言是利用右腦在學習。換言之,愈早學習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左半腦學習的比例愈高。也就是說,學齡前的孩童利用與學母語同樣的腦部部位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

雙語者的腦部運作模式

早期的第二語言學習 (L2) 是否會干擾母語學習(L1),兩種語言學習是否活化同一個腦部神經區域?L1與L2語言學習是否會有學習轉移的現象呢?以下從兩個近期完成的相關研究,進一步試著回答上述之疑問。Kovelman et al. (2008)等人的研究,探討了語言能力強且能流利使用兩種語言的雙語者,其腦部語言機制與運作模式。研究者一方面從行為主義研究的角度,強調流利的雙語者是使用高度複雜且具原則性的語言處理過程;另一方面從腦造影的研究證實,流利雙語者在不同語言間轉換時,活化的腦部區域是進行一般執行認知功能的區域,即一般執行或維護任務的區域(general task maintenance)。也就是說,流利的雙語者語言處理過程,所需要的腦部區域不只是語言特定區域,還需要處理一般認知活動的腦部機制。此外,腦造影的資料顯示,雙語者比單語者在後顳區(posterior temporal regions),即是一般所謂的「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有較強烈的訊號呈現。在這個區域內有聽覺性語言中樞視覺性語言中樞,主要的功能是用來理解單詞的意義。韋尼克區的損傷,將產生嚴重的感覺性失語症。雙語者雖然能毫不費力且不會混淆地使用兩種語言,但比單語者在特定的語言區(posterior temporal brain regions) 進行較複雜的運作模式,此研究說明雙語者進行語言處理的腦部組織的範圍與變化性,同時證實雙語者的雙語使用模式(精熟程度)會影響腦部訊息呈現的影像。

    Kovelman et al. (2008)的研究,發現雙語者和單語者的語言腦部運作模式都發生在後顳區(所謂的Wernicke’s area) 但雙語者還整合一般執行認知功能的神經系統運作,相對的比單語者的語言腦部運作複雜。不過也同時暗示,雙語者的一般認知能力會影響其雙語的學習成效與使用能力,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學習者的雙語能力與認知能力是交互作用,互相影響也驗證 Kotz & Planck (2008) 語言轉移效能確實存在的研究發現,當然也肯定雙語甚至多語學習的正面價值。

雙語學習與認知能力

    另一個研究是Hernandez 在2009年發表的研究,其目地在探討早期雙語學習者腦神經系統運作的模式。研究發現支持較早的研究結果,即證實早期雙語學習者使用相同的腦部神經系統來處理不同的語言(L1 & L2)。Hernandez進一步證實早期雙語學習者使用兩種語言轉換的時候,會在腦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區增加活動訊號。這個區域是另一個認知功能區,專門負責對緊跟著而來的反應作選擇。也就是多位學者強調,其維持目標導向資訊的重要性(maintaining goal related information) (Braver, T. S., Barch, D. M., Kelley, W. M., Buckner, R. L., Cohen, N. J., Miezin, F. M., et al. (2001)。

    上述兩項腦神經的研究發現,有效的回答早期雙語學習者與母語學習者,兩者皆由類似的腦神經系統來負責處理。也證實早期雙語學習者使用相同的腦部神經系統來處理不同的語言(L1 & L2),支持Hirschet al.(1997) 的發現,也就是早期雙語學習者用來運作母語與第二語言的腦神經區域幾乎是同一個地區。不過當同時使用兩種語言(相互轉換)時,必須啟動一般執行認知功能的區域或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區,也許因為研究設計不同,兩種語言使用的知識與技能不同,所以啟動或活化的腦神經系統不同。但都證實雙語學習的腦神經運作模式較複雜,需要特定語言神經系統網路之外的認知或記憶神經系統的支持。所以雙語應用與轉換與學習者的一般認知能力有關。也間接說明為什麼在國內英語學習現況的視導與相關研究中發現(Chen, 2007a, 2007b),英語學習成就較高的學童,並不會影響其中文能力或其他學科的學習成就,但是需要英語補救教學的學童,經常也需要其他科目(尤其是數學科或國語科)的補救教學。從增進認知能力的角度來看,也相對肯定早期雙語學習的可能性與正面意義。


====================================================

【德文課程試聽預約】: deutscheshaus.de@gmail.com ( Nelly Yang )



【預約試聽課程方式】

請先e-mail個人資料:姓名、學歷、聯絡電話、學習德文的動機、要學習哪些內容(例如:商用德語、基本對話... 等),以便準備授課內容 

【課程內容說明請參閱】

http://deutscheshaus-nelly.blogspot.tw/2007/11/i-i-16i-i-9.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